
传说在清朝的时候,天津附近武清县杨村住着一个少年人,名唤高贵有,他从小性格倔犟,出了名的牛脾气,如果逆了他的性子,九头牛也拉不回来,任何人也不理。
这一天,高贵有的牛脾气又发作了,父亲吓他不睬,母亲劝他不理,就是拧着脖子,一声不吭,母亲叹了口气,说道“你这种牛脾气呀,真是个‘狗不理’啊!”意思是说他脾气坏得连狗也不愿搭理。
“狗不理”的绰号,就这样传开了。
转眼间,高贵有长到14岁,脾气依然十分暴躁倔犟。
父亲害怕他在村子里惹是生非,就托人把他带到了天津,去学点手艺,去找点事做。
恰好坐落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需要小伙计,高贵有就被介绍了进去。
刘家蒸吃铺主要经营蒸食和肉包,供应那些在运河上讨生活的船工、纤夫以及小商小贩,活计十分繁重,高贵有虽然脾气坏,但从小吃惯了苦,所以干活很勤快,店里的师傅们都很喜欢他。
高贵有人又十分聪明,什么东西一学就像,一学就会,因而店里就专门让他学做包子,由于高贵有勤奋好学,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点,高贵有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,很快就小有名气了。
三年满师后,高贵有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,于是就独立出来,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。
由于高贵有手艺好,做事又十分认真,从不掺假,所以做出来的包子特别好吃,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,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。
由于人们喊惯了他的绰号“狗不理”,顺带也就把他做的包子称为“狗不理”包子。
没想到这个特别的名称竟使得他的生意更加红火了。
高贵有生意越做越好,就越来越感到“狗不理”的绰号难听,就给自己的店铺取了个雅致的牌号,唤作“德聚号”,这个牌号虽然好听,但人们还是“狗不理”不离口。
高贵有一看,这个绰号是怎么也摔不掉了,现在连外埠人也知道了,没有办法,只好任人家去叫。
就这样,“狗不理”的名号越传越广,“狗不理”包子也越来越被人们喜欢,成了中国著名的传统风味点心。
食材
面粉 750克
猪肉 500克
食盐,味精 适量
水 422毫升
姜 5克
酱油 125克
葱 62·5克
香油 60克
操作方法
猪肉肥瘦按3∶7匹配。
将肉软骨及骨渣剔净,用大眼篦子搅碎或剁碎,使肉成大小不等的肉丁。
在搅肉过程中要加适量生姜水,然后上酱油。
上酱油的目的是找口(调节咸淡),酱油用量要灵活掌握。
上酱油时要分次少许添进,以使酱油完全掺到肉里,上完酱油稍停一会,如在冰箱内放一会更好。
如有拌馅机搅馅,上完酱油的肉不用停,紧接着上水即可。
上水也要分次少许添进,否则馅易出汤。
最后放入味精,香油和葱末搅拌均匀(根据个人口味适量加盐)
和面时面与水的比例是2∶1,用老肥和碱的比例成正比。
一般说面粉25公斤,冬季用老肥20公斤左右,碱面190克,春秋两季用老肥10公斤左右,碱面135克。
夏季用老肥7.5公斤左右,碱面130克。
和面后要揉均匀,避免出现花碱现象。
放剂子时要揉出光面,750克水面出剂子40个,每个剂子重18.75克
把剂子用面滚匀、滚圆,双手按擀面棍平推平拉,推到头、拉到尾,用力均匀,擀成薄厚均匀,大小适当,直径为8.5厘米的圆皮
4 左手托皮,右手拨入馅15克,掐褶15~16个。
掐包时拇指往前走,拇指与食指同时将褶捻开,收口时要按好,不开口,不拥顶,包子口上没有面疙瘩

包子上屉蒸。
用锅炉硬气一般需4~5分钟;用烟煤蒸灶需5分钟;用家庭煤球火,上屉时火旺、水开,汽足需6分钟,如蒸过火,饱了瘪,流油,不好看,不好吃;欠火则发粘,不能吃。